-
- English
你是不是每天都列工作清单,但是下班时却发现连第一条都没做完?
你是不是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手头的工作却是有增无减?
你是不是比同事干了更多的事情,但工作结果却远不如对方?
你是不是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但依然无法满足领导的要求?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都快要累死了,但是投入产出却不成正比?
......
成功人士每天都要日理万机,为什么他们却常常有时间去开party、到处旅游?
为什么?
其实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低效的工作方法。
高效的工作方法让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常人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要事优先法则
1. 确定什么是你最重要的事(MIT)
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去关注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
这个“最重要的任务”(Most Important Task),简称“要务”(MIT)。无论我们正关注着什么领域,要务目标都应该是确切可量化的。
“到年末省下5000元”,而不是“省钱”;“十周减十斤”,而不是“减肥”这样的泛目标。
由于工作性质与个人目标不同,每个人的“要务”也不一样。在确定了最重要的目标后,要知道哪些活动有助于实现它,哪个活动就目前来说是最重要的。
一名销售新手的要务也许是打陌生电话,完成销售目标。
一位软件工程师的要务也许是调试某个特定的模块,在产品上线前及时完成任务。
一位高级软件经理的要务也许是招一个新的程序员或开发一个新的手机软件。
一名学生的要务也许是找一名家教,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
……
2. 最高效利用早晨2小时
有关时间管理方面最悲哀的错误:人们倾向于在醒来后效率最高的两个小时内做一些对认知能力要求不高的事情(比如浏览社交媒体)。
如果可以把握这些珍贵的时间,那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方面变得更加成功。
很多人在投入到新的一天时都想要尽量顾好快速又简单的事情。回复前一晚的所有邮件,对我们成堆的邮件进行分类,签收我们的订单......做这一切看起来非常高效率。看,现在才是上午的11点,但是我已经做好了至少50件事。
还有一些人会在一天中的早些时候做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啃难啃的骨头”策略。
有人说把那些不想做的事情提前来做,这是对抗拖延症的一种有效方式。
当然了,如果这能够对抗拖延症,那么它可能是条好建议,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可能在拖慢你的效率,因为你将自己最高效的时间都用在这些不重要的琐碎事情上了。
凡事只做一次法则
1. 重启需要时间
你正在忙着工作,突然邮箱弹出提醒,告诉你有一封新邮件;你正在接听电话,手机弹出一个提示音,正是感兴趣的话题,电话结束点击进去;你正在列举重要事件清单,电脑弹窗跳出,国内外发生一则重大爆炸性新闻…
……
看完了这些信息,你回来重新处理手头的工作,发现需要重头开始整理思路,进入状态,然而,过了一会儿,上面的情况又再一次发生,你再次停下了手头的工作······
有什么问题吗?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而这正是你和成功人士的区别所在。
每当工作中被打断,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实际上后面工作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为我们忽略了一点:重新回到工作中时需要重启的精力和时间!
2. 凡事只做一次
如何避免被各种弹窗、跳出、提示音等打断,专注手头工作呢?秉着“凡事只做一次”的原则,设置固定的时间一次性处理掉所有邮件。
比如,设置早、中、晚各一个固定时间(比如早11点、下午4点、晚上9点)、固定时长(比如20分钟)。
记住“凡事只做一次!”一次把事情解决,不要留到后面再做,不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要么弃做,要么花大量时间与精力重启。
“帕累托”(二八)法则
1. 无处不在的80/20法则
帕累托,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传说有一天,他发现,80%健康的豌豆荚是从花园里20%的豌豆植株上收获的。
这个发现引起了他对不均匀分配的思考。他想到了财富分配,并且发现,意大利80%的土地为20%的人口所拥有。
他对不同的产业进行了调查后发现,通常情况下,80%的产量仅仅由20%的公司产生。
这个关于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普遍真理”被称作帕雷托法则或80/20法则。虽然这个比例并不一定总是80/20,但是这种不平衡在商业案例中很常见:
总销售额的80%是由推销员中的20%完成的;
利润中的80%来自客户中的20%;
软件崩溃案例中的80%是由最常见的软件错误中的20%引起的;
医疗保健支出的80%来自于患者中的20%。
2. 尽可能将80/20法则用于工作中
对你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对你最重要的20%的工作内容,然后集中精力与资源做好这20%的工作,剩下大部分工作做的差不多就可以或者干脆不做。
在开展业务时,你可以对客户群进行简单的分析,再决定“放弃”带来利润最少的那80%的客户。
对你目前提供的所有产品进行分析,除去利润最少的那一大部分产品。这样做可以消除大部分客户服务问题,给仓库腾出空间,简化价值定位。
(内容来来源于《高效15法则》)